餐飲與文化 > 畫中饗宴 / EATING ART

畫中饗宴 / EATING ART

國  家: 英國
導  演: N/A
演  員: N/A
發  音: 英語發音
字  幕: 中文字幕
片  數: 1套5片 / 300分鐘
影片主題: 飲食
分  級:
分享:      


影片介紹

        在照片出現之前,只有從繪畫才能看出我們過去如何飲食。「畫中饗宴」為您揭開畫作背後的歷史和故事。連結視覺和烹飪藝術兩個世界,橫跨歐洲和北美,尋找歷史上最有創造力的食物繪畫藝術家。知名的餐館經營者和藝術收藏家奧利佛.佩頓尋找食物的象徵意義和重要性,這是藝術家創作的意義。拜訪藝術家、了解當地的食材、同時了解當時食物的烹調方式。在全球幾間頂尖的餐廳中,技藝高超的主廚們將美食藝術呈現在您的眼前,從大師們的繪畫中獲得靈感,再轉化成餐盤上的藝術作品。

在菜單上
我們400年前怎麼煮飯?刀叉是何時進入日常生活中?為什麼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會寫了一本食譜?通過弗朗茨的《廚房靜物》(1605),奧利佛.佩頓發現幾百年來烹調方法改變了。廚師格林.佩奈爾,從他的高科技餐廳,進入英國現存唯一可使用的古代廚房,他學會了如何在火爐上烤牛肉。特洛伊為了路易十六所畫的《狩獵午餐》(1737),在餐飲史上是重要的時刻。在18世紀第一間餐廳享用午餐,烹飪歷史學家卡羅琳說明了它們的演變,也透漏出包廂背後的情色故事。藝術家們不僅只是畫食物。隱藏在莫內藝術家身份背後,他也是位美食家,居然還寫了一本食譜。在吉維尼的田園中,奧利佛找到了莫內的菜單,靈感來自《草地上的午餐》(1866),米其林三星主廚亞尼克.阿藍諾在著名的花園中,創作出一頓野餐午餐。


以酒為題
為什麼從埃及時代的藝術家就選擇葡萄酒作為題材?18世紀的藝術家如何用琴酒停止騷動?為什麼印象派因為憤怒而以苦艾酒作為繪畫特色?奧利佛.佩頓研究了偉大的藝術酒精故事,從普桑的《偉大的酒神》(1627)酒會歡愉地慶祝開始。但和酒相關的藝術並非都是快樂的。馬奈經典的《女神遊樂廳的吧台》(1882年)談到藝術家對咖啡廳社會地位的觀點。威廉.霍加斯的《琴酒巷》(1751)戲劇性地說明琴酒的危險性,在19世紀迅速造成倫敦街道許多人醉倒路邊以及巨大的社會動盪。米其林星級廚師比利.里德從琴酒引發的靈感,創作一道傳統的英國菜。竇加《苦艾酒館》(1876)首次在倫敦展出時引起眾怒,作家傑得.亞當斯描述了故事,而調酒師尼克.斯全齊韋發明了綠精靈雞尾酒。

增強藝術
為什麼牛始終都是藝術家的題材?從赫斯特到林布蘭,從培根到霍加斯?在倫敦的史密斯菲爾德肉品市場,奧利佛.佩頓與藝術史學家安德魯.格雷漢.迪克森一起討論。接著前往巴黎參觀林布蘭的《屠宰的公牛》(1655)屠夫傑克.奧謝說明了更多這幅畫的細節。在荷蘭主廚的家鄉阿姆斯特丹,奧利佛品嘗到以林布蘭為創意發想的一道牛肉。羅特列克不只是享樂主義者,他也技藝超群的廚師。他將烹飪視為藝術,並編寫了一本自己的食譜,其中非常多道菜的主角都是牛肉。奧利佛拜訪羅特列克家族在波爾多的酒莊,他會在這裡的廚房花上幾個小時。也看到羅特列克1881年的油畫《帶著牛軛的牛》,得知他還不會寫自己名字之前,就已經會畫牛了。回到史密斯菲爾德肉品市場,主廚及牛肉專家約翰.托洛德廚師,以羅特列克的食譜改良成為他自己的牛肉菜色。


和畢卡索一起用餐
為什麼畢卡索的作品中食物是很重要的角色?有什麼象徵意義嗎?畢卡索自己本身喜歡吃什麼?奧利佛.佩頓在巴賽隆納展開旅程,嘗試了畢卡索年輕時的加泰羅尼亞美食,這也是啟發他未來作品的靈感。在法國南部,他拜訪了金鴿酒店,有如一個小型的現代藝術博物館,這都要感謝在30年代,像畢卡索這樣的常客,將他們的作品捐贈給餐廳。畢卡索在巴黎度過了戰爭年代,他的前情人吉納維.拉波特透露他愛吃的菜。奧利佛發現畢卡索鮮為人知畫在紙桌巾上的作品,有著番茄醬、芥末和咖啡漬。在洛杉磯,他參觀了私人收藏的《靜物與血腸》(1941年),一幅強而有力的戰爭畫和畢卡索的家鄉菜同處在聚光燈下。他最後的歲月住在法國南部,畢卡索投身於陶藝,特別是有著肉、魚和蔬菜的盤子。米其林星級廚師的馬拉.卡拉軌克,在他位於蔚藍海岸的餐廳米拉酥,創作了兩道風味絕佳的畢卡索陶瓷風味的菜餚。

大海的力量
海鮮對藝術家到底有什麼象徵性的重要意義?為什麼16世紀居住在內陸的藝術家,會創作出一幅62種不同的海洋生物的繪畫?奧利佛.佩頓開始了他的大海旅程,從瑞士藝術家保羅.克利如漫畫般的《魚的魔術》開始(1925)。然後前往紐約,克利在紐約非常受到歡迎。在著名的日本餐廳Nobu中,他的畫作以壽司重現。義大利藝術家阿爾欽博托的超現實主義肖像畫,在當時非常前衛,作品包括《水》(1566),由62種海洋生物所組成。奧利佛前往威尼斯的里奧托魚市場,尋找這些海洋生物是否仍然存在。在托斯卡岸邊,米其林星級廚師富維歐.皮耶藍吉里尼創作了一道佳餚,保存了阿爾欽博托作品的精華。藝術家們一直對於牡蠣有豐富的想像力。在惠斯泰布爾,奧利佛出海捕撈牡蠣。因為太受歡迎,當時羅馬將牠們運到義大利。受到荷蘭藝術家黑姆的《玻璃杯及牡蠣靜物畫》(1640)的啟發,當地廚師史蒂芬.哈里斯在他靠海邊的米其林餐廳,創作出一道佳餚。
 

銷售食物
為什麼市場的場景如此吸引畫家?藝術家和廣告的出現有什麼關係?沃荷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是什麼?法蘭德斯人畫家伯克萊爾的《四元素》:土地(1569),描繪了市場內滿載著水果和蔬菜的小販。第一次用非宗教的方式描繪食物,震驚了當代。位於阿姆斯特丹的餐廳德卡斯,在餐廳內種菜,以五顏六色的繪畫發想出一道菜色。1890年代的巴黎,新的大道演變成生活藝術畫廊,牆壁掛滿了歐洲最優秀的藝術家所創作的食品廣告。海報象徵著品牌的誕生,由史坦林為法國巧克力公司設計的熱巧克力海報為例(1895)。巧克力工藝師洛可可以當時的方式準備巧克力。奧利佛研究安迪.沃荷知名的濃湯罐頭海報, 《黑豆》(1968)。為什麼沃荷選擇這麼平凡的項目?奧利佛前往紐約,拜訪已經歇業的餐廳馬克斯的堪薩斯城,發現它為什麼和沃荷有不可磨滅的關係。同時紐約餐飲的壞男孩,保羅.理布蘭創作了一道佳餚,靈感來自沃荷知名的食物圖象。

水果調色盤
一顆蘋果為什麼改變了藝術史?在此之前,橘子是藝術家唯一畫的水果?貿易的進展如何影響了水果?在《以馬斯的晚餐》前(1601),藝術史學家安德魯.格雷漢.迪克森告訴奧利佛.佩頓,反叛的義大利藝術家卡拉瓦喬,是第一位將蘋果畫得如此逼真,讓參觀者真的想要一舔畫布。在托斯卡尼,奧利佛與考古樹木栽培師伊莎貝拉.德拉.蘭吉歐繼續水果研究,她利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,幫助恢復古老的水果品種。在法國南部,奧利佛被馬諦斯的《Nature Morte aux Grenades 》橘色力量襲擊(1947),發現了一籃子橘子聯繫了他和畢卡索的關係。以及世界上唯一的女性米其林廚師安妮.索菲.匹克創作出以馬諦斯為靈感的佳餚。奧利佛前往阿姆斯特丹找尋隱藏在17世紀的荷蘭靜物水果畫背後,貿易和財富的故事。從黑姆的《水果和花朵的裝飾物》(1660)中,他發現為什麼每一位荷蘭暴發戶的餐廳裡,一定都有這些水果的藝術品。而在充滿水果的納帕山谷中,米其林二星級廚師克里斯多夫.克斯塔為黑姆創作一道佳餚。
 

飽餐一頓
21世紀的廚師用分子料理改變我們對食物的看法; 100年前,立體派藝術家也對藝術做了同樣的事情。為了瞭解這兩個運動,奧利佛.佩頓發現了食物和藝術有著斬不斷的糾纏。立體派創立了新的視覺語言,食物在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。塞尚引領此潮流,他的名言是「要用一顆蘋果讓巴黎驚艷」。奧利佛拜訪他在法國南部的工作室,他在此創作《蘋果和柳橙》(1899)。在美國同樣激進的分子美食廚師,山姆.梅森,創作出立體派的蘋果佳餚。受到塞尚的啟發,藝術家畢卡索、布拉克和葛利斯在法國小鎮塞雷,創立了立體派。葛利斯的《萊姆酒和報紙》(1914),顛覆了奧利佛對藝術的觀感。接著拜訪紐約米其林星級廚師衛理.狄法森,他融合藝術和科學創造出以葛利斯為靈感的菜餚。立體派並不是唯一開始轉變創作方式的藝術家;未來派畫家對食物的觀點反映了立體派對藝術的觀點。他們在1909年的食譜中宣揚的美食包括:有鋼珠的雞肉、用咖啡和古龍水煮的薩拉米香腸。在摩德納的米其林二星級廚師,馬西莫.布托洛,以概念延續未來派的觀點。他創作出三道不同凡響的前衛佳餚。
 

完全烘培
麵包在2000多年前是如何製作的?為什麼達利對麵包如此癡迷?繪畫要如何揭開過去的烘焙方法?奧利佛.佩頓看到最早所描繪的麵包,一幅西元一世紀龐貝城的壁畫,描繪了營業的麵包店;他了解在羅馬時代麵包的製作方式,同時用來控制群眾。麵包是達利的一項執著。奧利佛前往西班牙,參觀達利選擇裝潢自己基金會與牆壁的法式麵包,同時也深受達利的《麵包籃》(1945)所震撼。這幅畫達利一直隨身攜帶。1969年達利和巴黎知名的麵包師里歐奈.普瓦蘭合作,開始了長期的創作合作。達利委托他用麵包製作家具,甚至一間完整的臥室。奧利佛和普瓦蘭的女兒艾波蘿妮亞碰面,他們在麵包店內,重建了當初為了超現實主義所製作的麵包吊燈。赫德的《麵包師傅》(1681)可看出當時的烘烤的方法;當時的麵包師大多是文盲,所以很少有17世紀的食譜存在。藝術麵包師丹.李帕德分析了繪畫,尋找方法,重新製作出赫德描繪七個麵包中的其中兩個。


最後晚餐
奧利佛.佩頓在一趟精彩的義大利的公路之旅中發現了,達文西不是唯一描繪最後晚餐、和耶穌桌上食物的藝術家。奧利佛的第一站是現存最早描繪猶大背叛耶穌的藝術品,西元6世紀在拉溫納的海濱小鎮的馬賽克畫,餐桌上只有魚和麵包。之後他與美食歷史學家卡羅琳.楊進入義大利北部山區,她發現了一些不太一樣的最後晚餐壁畫,畫中呈現的食物有小龍蝦、豬肉和奶油捲,為什麼會這樣呢?隨著奧利佛將前往威尼斯,這場探索更耐人尋味。他參觀了丁托列多精緻的《最後晚餐》(1594)和維諾內些(1573),他爭議性的描繪方式,使他當初幾乎要被送進監獄。探尋最後晚餐之路,最後終於抵達米蘭,奧利佛在此親自參觀了達文西不朽的作品(1948)。餐桌上是當代的食物。來自這趟旅行的靈感,奧利佛在他自己倫敦的餐廳,創造了自己的最後晚餐。邀請重要的文化保育人士和朋友們,他們想像最後晚餐的現代寫照。

相關劇照